类别
具体措施
说明
患者管理
预约就诊
实行预约就诊制度,患者通过电话、网络等提前预约,避免现场排队。医院工作人员详细记录患者个人信息、病情描述等以便就诊时核对。
体温检测与健康筛查
医院门口设体温检测点,对进入人员测体温,体温异常者引导至发热门诊。同时进行健康筛查,了解近期旅居史、接触史等评估疫情风险。
佩戴口罩与手卫生
患者全程佩戴口罩,医院提供免洗手消毒液。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就诊流程优化
分时段就诊、增设检查室,减少患者在院停留时间,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尽量减少陪同人员,避免人员聚集。
跟踪随访
就诊后对患者跟踪随访,了解病情及健康状况。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启动应急预案。
医护人员防护
培训与考核
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疫情防控培训,内容包括新冠病毒传播途径、防护用品使用、消毒方法等,考核合格上岗。
防护用品配备
确保防护用品充足供应,如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手套等,且符合标准。
严格分区管理
设立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医护人员根据工作性质和风险等级在不同区域穿戴相应防护用品,加强区域间消毒和通风。
定期检测与隔离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立即隔离。
环境消毒
设施设备消毒
定期对门把手、电梯按钮、检查仪器等设施设备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消毒。
空气消毒与通风
采用紫外线消毒灯、空气净化器等加强空气消毒和通风,保持室内空气质量。
病房管理
病房保持整洁,定期消毒,限制探视人员。患者出院后全面消毒病房。
医疗废物处理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包装、转运和处置规定,加强暂存点消毒和通风。
宣传教育与心理支持
健康宣教
通过宣传栏、海报、网络等多种渠道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提高患者和公众防护意识。
心理支持
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支持服务,缓解疫情期间心理压力。
门诊防控工作指引
预检分诊
门诊设预检分诊台,对患者及家属测体温、查健康码、询问流行病史,配置免洗手消毒液。
设备保护
患者可能接触的设备部位贴一次性保鲜膜,一用一更换;无法贴膜部位用消毒纸巾擦拭。
防护挡板
眼科裂隙灯检查设备安装透明防护挡板。
眼压检查设备放置
眼压计置于诊室通风处,避免气溶胶传播。
早产儿视网膜筛查仪器放置
置于单独房间,减少早产儿与其他患者接触。
鼻泪道内窥镜治疗
治疗前进行新冠肺炎排查,严格实行检查预约制。
应急管理策略
急诊患者戴口罩,间隔至少1.5米排队等候,不乱摸乱碰、不揉眼睛。
-
通用防护要点
传播途径防护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主要通过戴口罩、避免去人流密集地等防护;接触传播要勤洗手、不摸眼睛等,接触外界后增加洗手次数。人群密集处推荐戴护目镜。
眼科医生防护
勤洗手、勤消毒,戴好口罩、帽子、护目镜,警惕结膜炎患者。
民众自我防护
出现眼痒、眼红等症状密切观察,必要时及时就诊。疫情期间摘戴隐形眼镜需注意。
其他防控措施
入院前筛查
对患者进行体温测量、病史调查和呼吸道症状观察,筛查阴性方可入院。
患者隔离治疗
确诊患者隔离治疗,严格控制出入,对床位、用具等消毒。
医院环境消毒
定期对医院内设备、器具、床位、门把手等消毒。
专用通道设立与管理
设专用员工通道和患者通道并明确标识,入口配快速手消毒剂。员工通道门禁及专人管理,患者通道单向管理,就诊前需出示预约信息、行程记录、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特定人群可1名陪护。
门急诊管理
普通门诊医护一级防护,全预约门诊、错峰就诊,设预检分诊和接诊登记本。发热或疑似患者送发热门诊。指导患者候诊分开就坐,简化集中就诊等环节,设专人指引,推行专家团队出诊和院内层级诊疗模式,开设夜间门诊。
感染防控现状
管理体系
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眼科医院逐步建立健全感染防控管理体系,明确各级职责,加强组织领导。
防控设施设备
在感染防控设施设备方面投入加大,如设感染性疾病科、配专业人员、购置消毒灭菌设备等。
感染防控基本原则
无菌操作原则
眼科手术和诊疗中,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手术器械和设备无菌。
个人防护原则
医护人员加强个人防护,穿戴适当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
术语解释: - 一级防护标准:通常是指在普通诊疗活动中,医护人员采取的基本防护措施,包括佩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等,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 - 流行病学史:是指患者在发病前可能与传染源接触的情况,如是否到过疫区、是否与确诊或疑似患者接触等,对于判断疾病的传播和防控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