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近视眼是一种特殊的近视类型,通常伴随着眼部其他异常,多数由遗传因素导致。其度数一般超过-6.00D(600度),并呈进行性发展,伴随着眼底的改变。
近视眼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眼轴变长。对于高度近视,视网膜容易受到压迫,容易出现萎缩、变性、脱落、出血和裂孔等风险。
建议您首先前往专业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以便准确判断情况。
治疗措施:
1. 真性近视眼:
镜片矫正:配镜前需通过检影验光弄实度数。对于青少年,配镜验光需要在睫状肌麻痹下进行,以控制调节作用,排除假性近视。配镜原则应选择使近视眼视力矫正到视力的低度镜片。高度近视者需完全矫正以获得良好视力,但又要保证舒适度,因此有时需要降低镜片度数。
角膜接触镜:增加视野,有美容效果,可减少两眼屈光参差,维持双眼视觉功能。青少年近视者可使用接触镜增加视力,并防止近视进一步发展。
望远镜式眼镜:对于度近视或伴有黄斑部病变的患者,使用望远镜式眼镜可以帮助阅读或进行近距离工作。但因其视野较小,行走时不能使用。
放射形角膜切开术、巩膜缩短术、角膜磨消术等手术方法也可以考虑,但远期效果尚待观察,并且需要严格选择适应症和禁忌症。
2. 假性近视的治疗:假性近视是由于眼睛在看远时仍保持着一定的调节状态。治疗方法应无害于眼睛,并可以大面积推广。目前所采用的方法包括提高视觉兴奋性、药物局部治疗、利用光学原理使调节放松的仪器以及生理学治疗法等。值得一提的是,市面上出现的小孔眼镜治疗近视的方法并不靠谱,可能对眼睛造成损害,不建议使用。
近视眼的发生可归结于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因包括遗传素质、发育因素等,外因主要是环境因素,如长时间近距离工作等。近的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都是影响学生近视的重要因素。一些客观因素如大气中微量元素的污染、营养成分的改变以及不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的教具等也可能有影响,但这些因素相对于近距离用眼来说影响较小。
近视眼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眼轴变长、视力下降等。高度近视者还可能出现视网膜萎缩、变性、脱落、出血和裂孔等风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疑虑,建议尽快就医,获取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近视眼的分类与临床表现以及预防
一、近视眼的分类
1. 按照近视的程度分类:
(1)3.00D(屈光度)以内为轻度近视眼。
(2)3.00D至6.00D为中度近视眼。
(3)超过6.00D则为高度近视眼,也被称为病理性近视。
2. 按照屈光成分分类:
(1)轴性近视眼:眼球前后轴过度发展所致。
(2)弯曲度性近视眼:角膜或晶体表面弯曲度过强所致。
(3)屈光率性近视眼:由屈光间质屈光率过高所引起。
还有假性近视眼,也被称为调节性近视眼,是由于看远时调节未放松所致,与屈光成分改变的真性近视有本质上的不同。
二、近视眼的临床表现
1. 视力方面:近视眼突出的症状是远视力降低,但近视力可正常。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远视力会变得更差。
2. 视力疲劳:在低度近视中较为常见,高度近视由于注视目标距离眼睛过近,集合作用无法配合,反而可能不会引起视力疲劳。
3. 眼位:由于近视眼看近时不需要调节,集合功能相对减弱,可能导致双眼视觉功能被破坏,出现暂时替性斜视。
4. 眼球:高度近视眼多属于轴性近视,眼球前后轴伸长,几乎限于后极部,表现为眼球突出,前房较深,瞳孔大而反射较迟钝。
5. 眼底:低度近视眼底变化不明显,高度近视则因眼轴的过度伸长,引起眼底的退行性改变。
6. 其他:如玻璃体液化、混浊和后脱离,晶体混浊,视网膜裂孔、脱离,青光眼,暗适应时间延长等。
三、预防
视网膜相关问题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高度近视患者中的发病率远超常人,其发生率是常人的十倍以上。特别是病理性近视,其近视度数常常超过600度,并且常常伴随着视网膜病变。
对于高度近视的朋友来说,即使没有不适感,也需要每隔3-6个月进行一次眼底的OCT复查。这样做的目的是及时发现是否存在病理性近视,以及早期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并发症,从而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若出现以下情况,强烈建议立即前往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千万不要拖延:
1. 存在近视家族遗传史,即家族中有近视病史的人。
2. 由于后天环境因素导致的近视度数快速增长,例如经常过度近距离用眼、长期视觉疲劳等。
3. 与一般人相比更容易感到疲劳,无法持久视物,同时伴随眼痛、头痛、恶心等症状。
4. 眼前出现飘动的黑影,这些黑影的形态多样,如尘状、线状、环形等,并可能伴随眼前闪光等感觉。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视野中有暗影或视觉变形等症状。
5. 裸眼视力出现严重下降,即使佩戴眼镜也可能效果不佳。如果发生严重的眼底并发症,可能会导致视力急剧丧失。这些问题都可能是视网膜出现问题的警示信号,需要及时就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