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矫正近视的手术方式,存在多种技术成熟的方法,如全飞秒、半飞秒、Smart全激光以及ICL晶体植入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可能的副作用或风险。接下来将对这些矫正方式进行简单的介绍。
全飞秒手术:这是一种超微创的手术方式,反应轻,恢复快,无需制作角膜瓣,能够大限度地保持角膜结构。对于军人、运动员、警察等特殊职业,由于其特殊的职业要求,如高强度运动或特定视力需求等,可能存在术后的视觉波动或其他副作用。该手术对度数和散光程度有一定限制。参考价格大约在人民币两万元左右。
半飞秒手术:此手术需要在两台机器上完成,需要切开角膜瓣。虽然技术成熟且是较多患者选择的矫正方法,但其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术后异物感、干眼症等。它对角膜厚度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度数也需在一定范围内。参考价格介于人民币一万元至一万五千元之间。需要注意的是避免揉眼和撞击。
Smart全激光手术:该手术特点是无痛、无刀、无需切开角膜瓣,避免了角膜瓣的相关并发症。术后角膜上皮可以完全愈合,不留痕迹。适合酷爱运动的人群及军队、航空等职业人群使用。当然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持续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和保护眼镜佩戴等护理步骤也需要患者严格配合并坚持遵守医生的指示。参考价格大约在人民币两万元左右。
关于LASIK手术的潜在风险,很多人都在关注。我们知道,正常的角膜能够承受眼内压的力量。LASIK手术会切削角膜组织,这可能会使角膜无法抵挡眼内压,从而导致角膜逐渐变形,甚至发展成圆锥角膜。这种后果可能导致视力丧失。
一些医院为了盈利,没有充分告知患者这一风险。并且,关于激光手术不会致盲的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圆锥角膜就是一种间接的致盲情况。关于保留410的说法,其依据究竟何在?当角膜厚度接近下限,谁能保证在若干年后不会出现圆锥角膜?对于高度近视的患者,他们的角膜组织可能需要更多的切削,但谁又能确保15或20年后不会出现问题呢?
一项医学技术从研发到应用于临床,需要经历长时间的观察期。虽然LASIK技术在中国应用不到八年,但已被广泛应用于眼科临床。尽管医生们明知手术存在风险,却依然将患者当作实验品,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医生被誉为白衣天使,他们的职责是救治患者,而不是为了市场利益而使用不成熟的技术危害患者。由于LASIK手术导致的圆锥角膜,目前医学界尚无良策,终可能只能通过角膜移植来解决。
每例手术可能为医院带来上千元的利润,但患者却承担着成为盲人或准盲人的风险。这种隐瞒手术风险的行径,在数百万人的眼中埋下了定时。各大城市的三甲医院都存在问题,那么在不发达地区的医院,他们如何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呢?
对于华西眼科医院的近视手术设备,虽然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但据了解,现在先进的设备是美国的Intralase飞秒激光,这种设备可以实现无刀手术。甚至宇航员都批准使用这种技术进行手术。
在美国的一项评估中,对100例军人进行Intralase飞秒激光手术,结果显示95以上的军人获得了1.5以上的裸眼视力。在飞行员和手群体中,接受这种手术后视觉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虽然这些成功案例令人鼓舞,但我们依然不能忽视LASIK手术存在的风险。任何人在决定进行手术前,都应该充分了解并评估所有可能的风险和后果。我们也应该支持那些致力于提高手术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努力,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